原位拉曼电化学反应池“避坑指南”: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:
一、漏液问题:密封与组装是关键
现象:原位拉曼池在组装或测试过程中出现电解液泄漏,尤其在铜胶带导出部位或螺母接口处。
原因:
聚四氟乙烯材质伸缩性导致拧紧力度不当(过松或过紧)。
橡胶垫片厚度不足,缓冲效果差。
铜胶带与电极接触不紧密,导致缝隙渗液。
解决方案:
对角拧紧:使用对角线顺序锁紧螺母,确保受力均匀,避免局部过压变形。
增加垫片厚度:更换为0.5-1mm厚的橡胶垫片,或叠加多层封口膜增强密封性。
优化铜胶带使用:选择宽度≥10mm的铜胶带,粘贴时压实边缘,避免空气层。
竖直放置池体:若使用水平光线拉曼仪,将池体竖直放置,利用重力减少电解液侧漏风险。
二、气泡干扰:流速与材料选择双管齐下
现象:测试过程中气泡附着在电极表面,导致拉曼信号波动或中断。
原因:
电极材料表面疏水性强,气泡粘附。
电解液流速不足,气泡无法及时排出。
解决方案:
调整蠕动泵流速:在气泡出现时,瞬间提高流速(如从1mL/min增至5mL/min),冲散气泡。
选择亲水材料:使用表面亲水处理的电极(如碳纸、玻碳电极),减少气泡粘附。
暂停反应处理:若气泡持续存在,暂停测试,待气泡自然扩散后再继续。
准原位测试:在气泡无法消除时,采用准原位模式(暂停反应后快速测试),确保数据连续性。
三、铜胶带氧化:电流与腐蚀性电解液的挑战
现象:测试一段时间后,铜胶带变黑或出现绿色腐蚀物,导致接触不良。
原因:
电流通过铜胶带时发生氧化,生成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(含CO₂溶液中)。
腐蚀性电解液(如酸性或高浓度盐溶液)加速铜胶带降解。
解决方案:
缩短测试时间:在腐蚀性电解液中,优先完成关键数据采集,减少铜胶带暴露时间。
更换导电材料:对长期测试需求,改用铂片或钛基底等耐腐蚀电极。
定期检查:测试后观察铜胶带颜色变化,若内部腐蚀导致不导电,需立即更换。
四、信号弱或噪声大:硬件与参数优化
现象:拉曼光谱峰强度低,或基线噪声干扰峰识别。
原因:
样品浓度不足或分散不均。
激光功率、积分时间等参数设置不当。
电解液透光性差(如含悬浮物或有色物质)。
解决方案:
提高样品浓度:粉体样品需均匀分散在自支撑基底(如碳纸),避免团聚。
调整测试参数:
激光功率:50-500mW(根据样品耐受性逐步增加)。
积分时间:延长至10-30秒,提高信噪比。
波长范围:设置0-4000cm⁻¹,截取关键区域(如400-700cm⁻¹分析M-OOH)。
使用表面增强拉曼(SERS):对超低浓度样品,采用金/银纳米颗粒增强信号。
过滤电解液:去除悬浮物或更换无色透明电解液,减少光散射。
五、电流密度异常:电化学工作站与池体设计
现象:原位拉曼测试中测得的电流密度低于实际值,或电位控制不稳定。
原因:
电解液电阻过大(如未加支持电解质)。
参比电极与工作电极距离过远(IR降过大)。
流动体系设计缺陷(如管道死角导致气泡积聚)。
解决方案:
添加支持电解质:如H₂SO₄或KOH,提高离子导电性,降低溶液电阻。
优化三电极布局:
使用Luggin毛细管缩短参比电极与工作电极距离。
确保对电极面积足够大,电力线分布均匀。
改进流动池设计:
减少管道死角,避免气泡滞留。
采用类Luggin结构,稳定电位控制。
校准电化学工作站:测试前检查内阻,确保电极压紧无空洞或气泡。